有个名人说,成名要趁早。对有些心性还不够成熟,心量德性还不能承载名利的年少时,成名或许反而是一种灾难和祸害的开始,高高在上,目中无人,年轻气盛,心浮气躁,心性如皇帝的新装,把自己架在半空中的自以为是,终究会付出代价,不如亦步亦趋经过磨练后而随之得来的名利,更加的牢靠并匹配。正所谓厚德载物。

出名不能太早。好像张爱玲说的,出名要趁早。现在看来,只是良好愿望,一相情愿,其实并没有多大好处。作为普通人当然没有什么可说的,再怎么出色、努力,毕竟还是平淡一生。名人就不一样了。汪精卫当年也是大好青年,有文有武,可到成为元老,就急转而下,苟且偷生,没有一点骨气,为了抓权,不惜出卖国土。康有为、梁启超,从前是改革派,奋勇激进,一旦成为名流,就成了腐儒,昏庸保皇,跟不上历史的潮流。

人不能活得太久。雍正怎么样,也算有为的皇帝,可惜活得太久了,死不了就要稳抓权柄,就免不了肆意妄为,臣子百姓就遭殃了。鲁迅因为死得早,免去很多意外的伤害,无损于形象。周扬、郭沫若就没有那么幸运了,因为长寿,赶上了很多事情,最后活得没脸,实在是一种意想不到的败笔。做官在位时间不能太长。鳌拜也算有功之臣,辅佐三四朝,慢慢麻痹大意,露出不敬,也不是很好的结局。

张爱玲说:出名要趁早。确实,她就是年少成名的天才作家。十九岁便写出了“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,爬满了蚤子”这样的金句。读她的小说,你会惊叹于她对人性的幽微之处如此洞澈,要知道,当她写下《红玫瑰与白玫瑰》时,她还只是家人眼中不谙世事的青春少女。她将家里来客闲聊的心事作为素材,再加以细致构思与精巧创作,便成就了这部知名小说,红白玫瑰的隐喻,也成为了现代人心领神会的另类成语。

你怎么看呢?随着人生阅历的累积、思维方式的进化,我试着从不同角度解读她的观点。“出名”在某些语境中带有负面色彩,但若将出名看作人生取得重大成功、个人为社会作出突出贡献,你不觉得这必须要趁早吗?少壮不努力,老大徒伤悲。大器晚成者必竟是极少数;大多数人,若不能在少壮时取得开创性成就,其后一般也就一般般了,泯然众人,平凡一生。
3、出名要趁早,有哪些实例?黄忠六十才跟了刘备走,德川家康七十打天下,姜子牙八十为丞相,佘太君百岁挂帅,孙悟空五百岁西天取经,白素贞一千多岁下山谈恋爱。盖茨39岁成世界首富,陈天桥31岁成中国首富,孙中山28岁创办兴中会,王然23岁当局长,孙权19岁据江东,丁俊晖15岁拿世界冠军,邓波儿7岁拿奥斯卡,贝多芬4岁开始作曲,葫芦娃刚出生就打妖怪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获嘉县汇顺网络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» 出名要趁早的名人例子,出名不必趁早议论文的例子